如果有大福佬沙文主義,另一面鏡子同樣也有大中國沙文主義,自
以為是大陸菁英的後代遷台,近二代的老家在大陸。民進黨的大福
佬沙文主義固然不該,但一些外省子弟所雲,選北京話完全沒有私
心,純粹是好聽考量。為何既然好聽,很多人聽捲舌音的北京話不
能習慣?聽不捲舌的北京話卻較習慣?為何在台灣,大家不能團結
?一定要以北京話為官方語言?為何不以山地話或其他話為標準語
言?雖然大陸遠比台灣大,有人就是要把康熙併台的歷史重演,但
只要共產黨一黨獨裁,誰擔保中共永遠是盛世?誰能擔保馬關條約
割台的歷史不會重演?

  寫這篇文章回應,除了是網友認真的回應,寫下了洋洋灑灑的
留言,但這個問題據筆者觀察,不單純是該位網友的疑問,不少台
獨支持者中不少人亦持相同的看法。外省人訂定北京話為國語是存
在著私心,所以閩南人訂定閩南語為台灣話也是理所當然。事實上
所謂外省人將北京話制訂為國語是存在著私心嗎?網友所謂的外省
人,是指在台灣以外的中國領土上居住的其他人口,這些人口所佔
土地為台灣的332倍,人口為為灣的49倍,難道這些人都是說
一樣的話嗎?不少人根本聽不懂外省老兵到底說什麼?如果都是說
北京話,會聽不懂嗎?這種認知已經嚴重背離事實。

  在中國廣大的土地上,除了北京市人以外,沒有人將北京話當
母語,而國語的制訂有其歷史沿革。民國初成,眾國會議員共商治
國大計,民國國語幾被定為粵語,蓋因國會議員過半粵人也。然孫
文先生顧全大局力勸同鄉,國語終被定為北京話。原來當年廣東話
只差那麼一點點,就成了中國的法定官方語言。帝制崩塌,天下共
和,首屆國會曾提議奉粵語為國語,當時的國會議員廣東人剛好過
半,通過這一法案不成問題。然孫文先生顧全大局,在當時背景下
,南方已初定,而北方,尤其是東北地區仍然不在民國有效勢力範
圍內,力勸同鄉,便去逐個說服,勸那些粵籍同鄉改變初衷。

  於是眾國會議員才放棄具有九個音階、抑揚頓挫的廣州話,奉
北京話為國語。國語終被定為京話,粵語以一票之差敗給京話而未
能晉身成爲國語。憑著孫中山的威望,總算力挽狂瀾,粵語遂與一
統天下的至尊地位失之交臂。否則全體中國人都須講粵語,到如今
講了快一百年了,自然也就成了南北同胞的母語。當然孫中山當年
力推制訂北京話為國語,自然有其政治盤算,當時中國北方尚未統
一,為了避免北方民眾的反感,認為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廣東人建
立中華民國,廣東話就成了國語,更重要的是背後的歷史源流,尊
重國家的現實狀況之下,不得不然的選擇。

  中國在清代定都北京數百年,官方語言與官方文書,或者在一
般知識份子使用上,皆以北京官話為主,自然孫中山不能私心自用
,強推廣東話為國語。甚至在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可
以改國號,改國旗,就是不敢改國語,當年在中華民國時代所稱的
國語,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稱為普通話,只是避免其他非北京話使用
者的反感。為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不將共產黨起家的延安地
區的語言做為國語?道理是與當初中華民國成立後,訂定北京話為
國語的道理是一慣的。要是存在私心,北京話如何成為國家官方語
言呢?反倒是這種尊重歷史,大公無私的態度值得讚賞。

  講到廣東話,對於其他省份的中國人改粵韻又有何難?廣東除
了粵語外,另有兩種語言,客家話和潮洲話。學者普遍認為客家話
是古漢語的活化石,是在中原五胡亂華時,被北方遊牧民族驅趕到
南方的漢族人說的語音。明代國語大概是和現在西安一帶說的官話
相似。有語言分類學家研究結果,廣州話和西安話相差大概兩千二
百年左右,客家話大概是一千八百年,這剛好是秦征服嶺南,秦始
皇三十萬大軍收歸南越後長駐,和五胡亂華驅趕漢人的時期。廣府
官話是秦音演變過來,這類語言分類的技術還是比較可靠。儘管廣
東三種語言互相聽不懂,但都高度保留了古漢語的特點。

  閩南語在某些地方也被稱之為鶴佬話或福佬話、河洛話、福建
話、黎話、海話,屬於漢語閩語的次方言,也是最具有影響力的閩
語。語言學的分類上,中國語言學者多認爲閩南語是一種漢語方言
,主要分佈在福建南部、廣東東部的潮汕地區、廣東西部的湛江、
電白、雷州半島、海南島、閩西龍岩市區與漳平一帶、閩東寧德市
的福鼎一帶、浙江南部蒼南、平陽、洞頭部分地區以及臺灣和東南
亞一些國家和地區。目前使用人口約八千多萬,一般認為閩南語源
於安史之亂,五代十國南遷之漢民族,語言中保留古代隋唐音,相
對於客語為泰漢時代的活代石,閩南語則為隋唐時代的重要遺產。

  有位網友提出,閩南語的一、二、三、四等與日語讀法極為相
似,認為是日本統治台灣五十年的結果。殊不知日本在唐代實行大
化革新引進唐朝文化,成為後來日本文化的基礎,而閩南語正是保
存當時唐代語言的活教材,所以閩南語才與日語之間有不少共通性
。對於文化保存而言,自從滿州人入主中原,中國話原本的【平、
上、去、入】中的【入】聲在北京話中消失,所以保存方言變得更
為重要,也只有閩南語得以展現唐詩聲韻之美,而泰漢時期的古文
更有賴廣東話與客家話的演繹。國家需要統一言文以便溝通,而國
家歷史文化需要方言來傳承,無所謂輕重高低的問題。



錦瑟 李商隱

錦瑟無端五十絃,一絃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ooperbm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