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久以來,日本本州的青森與北海道的函館兩地隔海相望,中間橫著水深流急的津輕海峽。兩地的旅客往返和貨運,除了飛機以外,就只能靠海上輪渡。從青森到海峽對岸的函館,海上航行要4.5小時,到了颱風季節,每年至少要中斷海運80次。於是人們迫切希望海峽兩岸除飛機和輪渡之外,再能有更經濟、更方便的交通把兩岸聯繫起來。青函隧道工程的設想也就應運而生。1964年5月,青函隧道開始挖調查坑道。經過7年的各種海底科學考察,專家們才最終選定了安全的隧道位置,並於1971年4月正式動工開挖主坑道。
經過12年的施工,1083年1月27日,南起青森縣今別町濱名,北至北海道知內町湯裡,世界上最長的海底隧道—青函隧道的先導坑道終於打通了。1988年3月13日,青函隧道正式通車,從而結束了日本本州與北海道之間只靠海上運輸的歷史。3月13日清晨,首班電氣化列車滿載乘客從青森站和函館站相對發出。電車從海底通過津輕海峽只用了大約30分鐘。青函隧道由3條隧道組成,主隧道全長53.85公里,其中海底部分23.3公里,陸上部分本州一側爲13.55公里,北海道一側爲17公里。主坑道寬11.9米,高9米,斷面80平方米。
除主隧道外,還有兩條輔助坑道:一是調查海底地質用的先導坑道;二是搬運器材和運出砂石的作業坑道。這兩條坑道高4米、寬5米,均處在海底。現在先導坑道用於換氣和排水,漏到隧道的海水會被引到先導坑道的水槽,然後再用高壓泵排出地面,作業坑道則用作列車修理和軌道維修的場所。工期長達24年,共耗資6890億日元,隧道海底段長23.30公里,最大水深140米,最小覆蓋層厚100米,採用超前導坑和平行導坑法施工,以便提前探明地質情況並作通風、排水和出渣之用。平行導坑與正洞的中線間距30米,兩者之間每隔600米用橫向通道連接。
陸上部分本州端長13.55公里,北海道端長17公里,各設3座斜井和1座豎井,由斜井底部開挖位於正洞與平行導坑下方居中的超前導坑。海底複雜的地質斷層和軟岩構造,曾出現多次嚴重滲水事故,其中一次僅排水就用150多天。爲此,創造了防止隧道漏水等先進技術。爲確保列車的準時、高速、安全運行,在函館設指令中心,對列車的運行實施監控,還在隧道內建有兩座避難車站和8個熱感應點,裝有火災探測器、自動噴水滅火裝置、地震早期探測系統、漏水探測器等設備。一旦發生危險,列車可迅速就近駛入避難車站。
乘客可通過兩側能收容上千人的避難所或傾斜坑道脫離險境,青函隧道是一條十分重要的通道,目前日本鐵路當局打算在隧道裡鋪設具有大容量的光纖通訊電纜、高壓輸電線、天然氣管道等,以對隧道加以綜合利用,提高經濟效益。日本七鑿青函隧道,不只是方便民用,還有軍事上的考慮。日本的北方四島,二戰後一直被前蘇聯(俄羅斯)佔領。如何維護北海道的安全,一直是日本當局十分頭痛的事。一旦有事,津輕海峽被封鎖,北海道將成爲孤島。有了這條隧道後,在任何情況下日本都可保證本州和北海道交通暢通,軍需品可源源運往北海道。
爲慶祝青函海底隧道開通,日本專門發行了一枚面值500日元的銅鎳合金紀念幣(直徑30毫米、重13克,其中含銅75%、含鎳25%)。該幣發行於1988年8月29日,共發行了2000萬枚。該幣正面構圖爲飛鳥襯托下的海底隧道正面透視景觀,並配以用日文漢字題寫的國號和面值。整個畫面具有很強的裝飾風格。幣背面的主景圖案是標明隧道具體位置的地圖,其周邊環繞著「青函海底隧道開通」、阿拉伯數字面值以及日本紀年等字樣。青函隧道位於高劣震帶的日本,興建海底隧道實在為工程上之高難度挑戰,對於日本整體經濟與戰略提升有幫助。
- Jul 27 Sat 2013 13:10
世界第一隧道 青函隧道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