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本來就發源於人對自身情感的表達和釋放,而人體本身就
是個樂器,大腦就是控制這個樂器的靈魂。音樂之所以感動人心就
在於情感上的同理。音樂之以珍貴,其背後代表的是民族的天性與
傳統價值觀。同樣是喜樂,如台灣人民有著發乎情止乎禮的含蓄,
也有拉丁美洲人民熱情奔放的舞動,無所謂好壞,更沒有對錯,只
是對於情感呈現的不同。

  上篇文章之中談到的概念,倒不是排斥西洋美聲唱法,而是認
為歌者所呈現是缺乏感動人心的要素。首先將原本擁有美好聲韻的
河洛話捨棄,而將就了其所學的發音方式,再者是對於音樂的呈現
方式不敢苟同。月夜愁,這首歌從其時代情景,與當時的台灣人文
風俗,有其獨特的感情觀,要是演繹這首歌時不能精準的呈現,就
將使得這首歌所擁有的靈魂刪除。

  從一開始對於情境的舖陳,皎潔的月,微微的風,稀落的街,
一個人站在月下等待。可惜心愛的人還未出現,到底是來,還是不
來?隨著約會的時間越來越近,那種焦慮與期待,身邊沒有其他人
可以訴說,又不像現在,可以拿著iPhone上faceboo
k找朋友舒發,只能對著月亮感嘆。這個時候對於情緒的處理該是
興奮,期待,懷疑,不確定,心中七上八下,五味雜陳。


  到了第二段,隨著夜色越來越深,失落越來越大,獨自一人站
在蕭瑟的街頭,他或她,該是不會來了,不禁悲從中來。月光照在
搖晃的樹影,秋蟬的嗚叫宛如哀啼,月夜下獨處更添悲傷。這個時
候的情緒已經從不確定轉為確定,從興奮待期轉為失望難過,眼淚
只在眼角上打轉,欲滴未滴的為下一段做舖陳。這個時候是難過傷
心,漸漸到了到絕望的程度。

  處理音樂也像是寫文章,起承轉合,層層堆疊,如浪潮般的起
伏,更得像好的廚師安排菜色,從前菜,副菜,主菜,最後在點心
上畫下完美句點。到了第三段或許是註定無緣,偏偏又是不想甘心
,更是不願不放手,可是不甘心又如何,不放手又如何,只好自欺
欺人,期待在夢中相見。情緒在這一段又做了轉換,明知是不可能
,於是心情像打了嗎啡一樣的麻醉自己,只好接受宿命的無耐。

  好的音樂人得是個說故事的高手,透過音樂把這個故事告訴聽
眾。利用不同發音部位的轉換,操控自如的技巧,把想表達的意念
呈現出來。不是拚了命的想表現華麗的技巧,唱到飽,唱到滿,有
的時候空與不足的低彌才能突顯飽滿的華麗。當然有個好的王牌伴
奏(寫到這裡,插個話,不禁令人直覺想到王允芃了,因為有人叫
她是王牌伴奏),能在間奏間轉換情緒,幫助聽眾與演唱者進入狀
況,又是另外一個話題。


月色照在三線路     風吹微微      等待的人那未來
心內真可疑       想沒出彼個人     啊~怨嘆月暝

更深無伴獨相思     秋蟬哀啼      月光所照的樹影
加添阮傷悲       心頭酸目屎滴     啊~無聊月暝

敢是註定無緣份     所愛的伊      因何乎阮放昧離
夢中來相見       斷腸詩唱未止     啊~憂愁月暝


  月夜愁曲調來自平埔族歌謠,本為馬偕醫生於二十世紀初採集
並加以譜寫的聖詩Naomi〈拿阿美〉。1933年,知名作曲
家鄧雨賢將其重新編曲,並委由周添旺填詞後,交由林氏好(即林
是好)公開演唱並錄製唱片。

  歌詞中的「三線路」指的是有安全島、種了樹的三線道。19
30年代,台灣興起自由戀愛的風氣,當時台北「三線路」人車稀
少,是情侶約會散步的好地方。周添旺心有所感,寫下失戀人的心
情,配合哀愁的旋律,因此廣受歡迎。

  月夜愁於1933年「古倫美亞」灌錄唱片發行,作詞者周添
旺年二十四歲,正值「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年齡
,而這一首歌曲可是他在台語流行歌壇獲得不朽地位的地一首歌曲
,同時使得這樣優美的台灣歌謠傳唱至今。

  年少易感的周添旺以「怨嘆月暝」、「無聊月暝」和「憂愁月
暝」層層堆疊哀愁,真切表達失戀人無聊的心情。這是一首很經典
的台語歌,原唱者是純純,她當時年僅二十歲,是台灣流行歌壇的
第一位歌星。六O年代,鄧麗君所主唱的「情人再見」,用的就是
月夜愁的旋律,不過實在比不上台語詞的韻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ooperbm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