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落幕的金馬獎,幾個頒獎過程讓人回味無窮,不過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屬張孝全和劉心悠頒發電影音效獎,把打炮和放鞭炮重新詮釋,讓台下的新聞局長捏把冷汗,只能尷尬的笑。就是這段話讓台下的謝局長,笑得很尷尬。頒獎人張孝全:賀歲片也錯,這是打炮片。頒獎人劉心悠:欸,你怎麼可以這樣講。張孝全:妳剛才說妳是台灣人,妳一定很久沒回台灣了對不對,妳知道現在放鞭炮和放煙火,都叫打炮,這是有官方解釋的。劉心悠:哦,原來是這樣子的啊。抬出官方注解,張孝全這段急智頒獎詞,可是讓教育部的用語新解,再度讓人印象深刻,在國際舞台上,把打炮和放鞭炮劃為等號,就算謝志偉很糗,也只能用笑掩飾五味雜陳的心情。


〔資料來源 東森新聞報〕
  年輕人常用的詞語【打炮】在教育部網站的【國語辭典】卻被解釋為【放鞭炮】之意。對此教育部國語委員會前主委李鍌表示,打炮是大陸浙江方言,解釋為【放鞭炮】之意,在台灣則泛指有射精的行為,例如嫖妓或自慰,在【國語辭典】收錄兩地不同的解釋,並無不妥。教育部長杜正勝參加國防教育教學研討會,被媒體追問:部長,到底什麼是打炮?杜正勝神情相當不悅,只回答:這個我不清楚,請國語委員會出來回答。

  教育部網站上的【國語辭典】將打炮解釋為【放鞭炮】之意,還舉例造句:每逢過節,家家戶戶都會打炮以示慶祝。令人哭笑不得!而另一解釋則為【嫖妓】之意。但大學生認為,現代人講的打炮就是指做愛,解釋成【放鞭炮】未免也太過牽強。

  對此,國語會前主委李鍌表示,當初編輯【國語辭典】時,只要是有根據的詞語,都會盡可能收錄進去,只怕少不怕多。至於【打炮】一詞,則是出自於大陸的浙江方言,在【現代漢語辭典】也有收錄,的確是解釋為【放鞭炮】。

  但李鍌也坦承,台灣較常用的應是另一個解釋【嫖妓】之意,他舉例說,當初澎恰恰被報導的自慰事件,也有媒體用【打炮】這個詞語,所以【打炮】應是泛指有射精的行為,他建議如果【國語辭典】再修訂,可把不常用的解釋刪除。

  對此,教育部國語會執行秘書陳雪玉指出,在【國語辭典】目前已收錄十六萬多條詞語,最快十二月初會開會檢討,針對不合時宜或不妥處的詞語進行修正,預計明年上半年修訂完成;第二階段再討論是否再納入近十年常用的流行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ooperbm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