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亞洲家庭而言,量入為出與儲蓄是持家的基本概念。不過對美國家庭來說,借貸狀況卻非常普遍,除了房貸、車貸,任何消費也幾乎都可靠信用卡完成。消費過多?沒有關係,因為只要付一點利息,銀行就願意借錢給你。

  不過,收入不穩定的美國人該怎麼辦?他們一樣要居住、要交通,有日常開銷。他們被定義為次級貸款者,大約10年前開始,放款公司各式各樣的優惠來吸引次級貸款者申請貸款。100%的貸款額度、極低的前期利率、甚至本金也可以過2年再開始還,非常受到貸款者的歡迎。

  這種主打次級貸款的企業在短時間內創造出相當亮眼的業績,但次級貸款本身仍具有相當的風險。為了分擔風險,債權被重新包裝成債權擔保憑證(CDO;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出售給投資銀行。

  不過整體而言,這樣的CDO風險仍然過高,又被區分為高級和普通CDO兩種,若發生債務危機,屬中低風險的高級CDO享有優先賠付的權利。但普通的CDO卻屬高風險債券,投資銀行因而將其轉售給避險基金。避險基金借入低利率貨幣,再買入高獲利但也高風險的普通CDO債券,光是利差,獲利就相當可觀。

  再加上從2001年底開始,美國房地產進入榮景,房產價值不斷上揚。對需要貸款的家庭而言,這意味著拿房子當做抵押可以貸得更多資金,好支撐日益增加的消費。若是收入中斷還不起房貸,也可以把房屋售出,換回現金。

  受惠於房市的蓬勃成長,買入CDO的避險基金表現亮眼,投資銀行也購入部份避險基金追求獲利。投資銀行售出普通CDO、購入避險基金;避險基金把CDO抵押融資,再購入普通CDO,形成了一個循環。這時又出現了新產品CDS(Credit Default Swap;信用違約交換),每年從CDO資金中拿出一部份做為保費,若發生問題,則由保險公司理賠一定的金額。

  而不管是哪一種衍生商品,都可以找得到投資該商品的基金。投資人心知高獲利必定伴隨著高風險,卻仍難以抗拒這個投資機會的誘惑。而各信評機構也因看來完美無缺的精算方法和投資銀行、保險公司本身的穩健程度,給予這些衍生商品很高的評級。

  然而,當2006年底美國房市開始回到「正常水準」,過度高估的房價開始下滑,而貸款的優惠利率時限已到,開始進入浮動高利率,貸款人還不出房貸,違約潮愈來愈嚴重,貸款公司收不回款項而倒閉,避險基金虧損、投資銀行也受到拖累。終於在2007年6月,投資銀行Bear Stearns宣布旗下兩檔避險基金陷入困境。

  事情醞釀了一整年,其間美國聯準會Fed也以降息增加市場流動性,希望問題改善。但銀行陸續發現,他們所買入的次貸相關證券價值已經下降,必須減記虧損資產,讓其價值符合市值。當這些深受信任的金融機構出了這種問題,投資人的信心流失愈來愈嚴重,股市也出現暴跌。

  今年3月Bear Stearns終於瀕臨破產邊緣,由Fed居中協調,讓JP Morgan收購其資產。但問題還沒結束,美國國內支撐不下去的銀行愈來愈多,7月二大房貸金融公司Fannie Mae、Freddie Mac遭政府接管,9月投資銀行Lehmen Brothers聲請破產保護、保險公司AIG也被接管,一時銀行界行行自危,出現一波整併潮。

  在此期間,美國政府不停向市場注資,國會、參眾兩院更通過了7000億美元救市方案,卻沒能改善市場的擔憂。而除了美國之外,歐洲銀行也突然爆出多家銀行瀕臨破產,各國央行不是接管,就是挹資。為了讓存戶安心,避免發生擠兌,多個國家已經宣布存款保障計畫,就怕銀行資金乾涸,終致倒閉。

  從美國家庭的過度消費開始演變至此,這已經從次貸危機演變成信貸危機,如果情況仍無法改善,或許還會進一步變成央行危機。當過度槓桿操作、資金水位不足時,銀行都有可能倒閉,那麼向外國舉債以求度過危機的央行們,又何嘗沒這個可能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ooperbm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