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聽了不少歌,當然是拜港都夜雨之賜,於是搜尋到許多不
同類型的音樂。聽到一位女高音所唱的月夜愁就心有所感,想寫些
東西,因為這位女高音唱得好,卻用她的好歌喉唱爛了一首歌。先
談談如何唱歌,就個人的淺見,若想使唱歌得輕鬆,有足夠的肺活
量當然是基礎,但關鍵是共嗚的位置,很多人在唱高音的時候總有
一個通病,用力在胸腔,所以不自覺的伸下巴,也就是經常在詩詞
中所見到的引吭高歌,可是頭抬的越高,聲帶受到的壓迫越重,當
然不可能把歌唱好,收下巴是唱高音的基本要求。所以坊間很多人
的唱歌方式是錯誤而不自覺。

  音質好壞則取決於自身的生理條件,對音樂的領悟以及正確方
法的使用。一次好的發聲不僅需要口腔的本音,更需要顱腔和胸腔
的共鳴,泛音產生於顱腔,使音色飽滿,胸腔的共鳴則使音色渾厚
,高音用得較多的是顱腔的共鳴,中低音則需要很好的胸腔共鳴,
一般人都覺得唱歌最難的就是高音,其實不然。能夠低到多少,就
能高到多少,就像拉彈弓,能夠往後拉多少,就有多少可以爆發的
高音力量,當這三個共嗚點都能互相配合的時候,那就真是如魚得
水,宛如天籟之聲。

  當然就是感情的投入是更重要的,對所有作品的演繹如果沒有
自己的理解和感情的投入,縱使有再高的技巧也是枉然。因為歌唱
本來就發源於人對自身情感的表達和釋放,最出色的歌手不是音色
最好,技巧最高,而是能夠用感情,用心歌唱的歌手。像月夜愁這
類的台灣傳統歌謠是有時代背景做襯底,述說著一則感情故事,於
是創作者將這則故事用音樂方式,如慕如訴的娓娓道來。西方語言
之中,絕大部份只有輕重音兩聲,而中國語言如北京話者,至少有
平上去入四聲,然閩南語多至七聲。

  那是屬於閩南語,或者是中國語文異於西方世界的寶貴資產,
就算是吟詩也像是一段優美的絃律。西洋美聲唱法就與中國語言的
發音大相抵觸,影片之中甚至出現咬字渾沌不清的情況。當然在共
產政權建政之後,有所謂的民族美聲唱法的出現,其根源於中國傳
統戲曲與西方美聲唱法的融合,用來演繹這類的歌曲還堪比擬,有
興趣者可以找宋祖英的影片來比較。在這則影片之中所聽到的的月
夜愁,只不過是一個年輕的女高音拚命想把所學發揮到極致,將最
美好的呈現在觀眾的面前,偏偏卻忘了歌唱的本質,就是感動人心
,好的東西要是放不對地方,再好的也會變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ooperbm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