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出來亮汪汪、亮汪汪,阿妹歌聲意切切,阿哥聽來情真真
。這首中國民歌《小河淌水》,出自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彌渡縣
,堪稱「東方小夜曲」。或唱或聽,優美的旋律使人陶醉,熟悉雲
南的人,還會想起「到了彌渡,不想媳婦」的民諺。

  彌渡,曾名迷渡。相傳這裏原是一片浩瀚的水鄉澤國,行者易
迷津,故名「迷渡」、「瀰渡」。為諱水患,清代改稱彌渡。它猶
如一塊翡翠鑲嵌於滇西高原。唐代,彌渡是南詔王國腹心之地。1
0多萬中原將士和商賈遊民,不僅給這片豐腴的土地帶來了農商技
術,也給這塊多情的地方傳播了黃河文化。於是,彌渡便有了「燈
從唐朝來,藝從唐朝起」之說。

  到了明朝洪武年間,軍屯、民屯、商屯和開疆移民活動連綿不
斷,又給這裏帶來了纏綿婉轉的長江文化。經過歷史的滄桑,彌渡
以其境內漢族和彝、回、白等少數民族文化相互交流、滲透,綜合
自己地方民族文化的長處,博采祖國南北文化的精華,形成了獨具
地方民族特色的燦爛多姿的傳統文化。



  彌渡是「花燈之鄉」、「民歌之鄉」、「山歌之鄉」,《小河
淌水》源於密祉。詞曲改編作者尹宜公先生,1924年出生於彌
渡縣的密祉。他回憶1947年春天的一個晚上作這首曲子時的情
景說:「密祉放羊調優美的旋律讓我想起家鄉的月亮、深山、森林
清風和蜿蜒奔流的小河,取了《月亮出來亮汪汪》的歌名。

  雲南大學《教學唱》主編江騖建議用《小河淌水》更好,這首
歌發表後,逐漸流傳開來。」密祉不僅山歌調子優美動聽,而且是
雲南花燈的重要發源地。這裡的龍燈盛會起源於清乾隆年間,至今
已有近300年的歷史。每年正月十五、十六兩天,18個村的群
眾彙集密祉大寺,獅、龍、鳳乘興起舞,男女老幼同場賽唱,晝夜
狂歡,氣氛熱烈,實屬罕見,被譽為「東方的狂歡節」。

  彌渡花燈、民歌,浩如煙海。彌渡花燈、山歌多達400多首
,傳統劇碼達250多個。《十大姐》、《繡荷包》、《彌渡山歌
》、《大風刮來樹頭歪》等久唱不衰,膾炙人口。彌渡縣十分重視
繼承、發展地方民族文化,提出了「唱響《小河淌水》,跳紅彌渡
花燈」的地方民族文化建設口號。1999年,從400多首彌渡
民歌中精選出以《小河淌水》為代表的13首名曲,攝製了名為《
彌渡行》的60分鐘VCD音樂藝術片,向國內外發行。

  幾年來,彌渡縣年年舉行春節大型燈展,大規模開展花燈演唱
骨幹培訓和花燈集體舞大賽,1個專業花燈團、130多支民間業
餘花燈隊常年活躍於城鄉。「到了紅岩坡,處處聞歌聲」、「十個
彌渡人,九個會唱燈」。小河淌水的地方——彌渡,正以充滿地方
民族傳統文化韻味的風姿,展現在世人面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ooperbm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