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阿拉斯加,塔納納地方的育空河畔,這裡每天都有許多
病死的北冰洋鮭魚被撈起來,漁民們想煮成魚湯作為狗的食物,但
狗兒們也不大領情。「你看!這些魚原本是又大又美麗!」漁民P
at Moore用夾著香菸的手,指著眼前一堆死去的鮭魚。「
看了真教人難過。就算是我的狗也吃不下這麼多,我看這些魚會先
被蛆啃光吧。」Pat Moore難過的原因,是從育空河捕上
岸的這些?魚都被科學家檢驗出帶有疾病。
《LosAngeles Times》報導,育空河原本屬
於較寒冷的河水,科學家們推斷,因為全球暖化影響,水溫提高,
讓病菌、寄生蟲等病源體生長的範圍,向北方高緯度地區傳播。美
國地質測量中心研究員Kevin D.Lafferty表示:
「氣候變遷並非是疫情發生的主因,但是它改變了疾病控制的範圍
。」
而造成洄游到這裡的北冰洋鮭魚死亡率上升的原兇,就是「何
氏魚孢黴(icythyophonushoferi)」所引起
的「魚孢黴菌症(icythyophonus)」,俗稱「白斑
症」。對漁夫及養殖場老闆來說,漸漸擴大的白斑症疫情很難讓他
們靜心面對。阿拉斯加野生北冰洋鮭魚一直深受洛杉磯、紐約、倫
敦及東京饕客喜愛,如今漁民的生計卻面臨挑戰。
迴游到育空河的北冰洋鮭魚是鮭魚中的王者。牠們擺動著強而
有力的尾鰭,快速穿梭於河水中,陽光灑落在牠們閃閃發光的魚鱗
,搭配著水光,這些王者身上閃爍著紅色、藍色、銀色等令人讚嘆
的美麗色彩。為挑選上等的鮭魚,精明的日本買家都會在特定季節
來到鮭魚迴游的河岸。這些魚為了繁衍後代,會奮力游上2000
英哩穿越阿拉斯加,回到牠們的出生地產卵。當然,牠們的肉質定
是鮮美可口,放進嘴裡就可感受到滿滿的脂肪在舌尖化開。
但如今,從河裡撈起的鮭魚遠遠就可聞到令人作嘔臭味,就好
像水果在陽光底下腐爛般。這些魚身也泛起許多白色斑點的鮭魚,
還未放入煙熏室裡,就已經令人不敢正視。而煙熏過後更加慘不忍
睹,不但沒有原本應令人胃口大開的鮮豔色澤,熏過的肉色澤反而
變得黯淡,帶著黑色油光、散發陣陣惡臭,好像一片片腐爛的芒果
,這確實很難讓人鼓起勇氣吞下肚。
出售鮭魚肉片是這些以漁獵維生的塔納納住民主要的收入來源
。「如果不趕快處理這些腐敗的魚肉,它們的臭味會充斥整間煙熏
室。我只想要可以吃的上等魚肉,並不需要這些不能吃的垃圾。」
Pat Moore拿著刀,邊切肉邊表達他的不滿。上等的鮭魚
肉會讓塔納納漁民的冬天過得很舒服。「這些魚肉在城裡是高價的
食材,你可能得準備20美元或是超過1英磅才能享用。」Pat
Moore的妻子Lorene說,她也是塔納納的原住民。
Bill Fliris是第一個發現鮭魚出現問題的塔納納
漁民,他在1980年晚期就把染病的魚肉送到一位生物學家手上
。但這位學者卻對Fliris說:「那些東西呀,我把它們清掉
了。它們送到我這裡的時候,都不能吃了。」隔年,Fliris
不死心,又送去更多檢體樣本,這次學者決定認真檢測,可是毫無
所獲。後來,有人建議他把整條魚連同內臟,完整地送到美國奧勒
崗州立大學(Oregon State University
)的魚類疫病研究中心做檢驗。
奧勒崗實驗室發現,這些魚的腎臟異常腫大、肝臟密佈白色小
結節。他們很快就確定,這些鮭魚得到「白斑症」,由「何式魚孢
黴」所引起。這是魚類常見的疾病,對人體無害,但是對魚類傳染
力很強。一個水族箱中,只要一條魚得病,其他的魚很快地也會相
繼感染死亡,而目前也無有效的控制方法。
在育空河,得到白斑症的鮭魚比例逐年增加。漁民每次的漁獲
都要丟棄約30%染病鮭魚,他們只好去抓更多魚來儲備過冬。然
而,阿拉斯加漁業狩獵處的官員卻對育空河的疫情不感興趣,也沒
有撥出經費來研究。他們說:「這是天然災害,我們也無能為力。
」Fliris決定請美國華盛頓大學的魚類疾病專家Richa
rd M.Kocan來幫忙。Kocan在2000年開始檢驗
這些魚。而同年育空河的水溫大幅變化,也迫使漁民停止捕撈。
在育空河河口常有商用網捕漁船出入,Kocan發現這裡約
有25%到30%的鮭魚受病菌感染。然而魚群的外觀及行為,難
以明顯看出有疫病徵兆。類似的感染狀況也在塔納納的育空河中游
發現。這些游到中游的魚死後,解剖發現內臟有小白斑,而魚身也
一樣有發臭的情形。Kocan繼續溯河而上,找到了鮭魚產卵地
,而他也發現有些鮭魚仍然可以順利產卵。Kocan原本推測,
這些染病鮭魚的體力可能撐不到游回產卵地。若說是在最後一段回
家的路上感染病菌又旋即痊癒,則更加不可能。
因為他認為,在這段長達數週的旅程中,牠們沒有空閒去找尋
食物來回復體力。為了證實自己的理論,Kocan將染病的魚跟
健康的魚的游泳狀態做比較。他在實驗室中,將不同狀態的魚放進
一定流速的水池裡。他發現,健康的魚會盡力游10分鐘才會顯得
疲勞,然而染病的魚卻撐不到2分鐘。Kocan說:「這就好像
要有心臟病的人跑10公里一樣,他不可能跑完全程。」
但既然實際上仍有可能順利產卵,Kocan進一步推測,可
能是另有變數,使牠們無法撐到回到產卵地,也因此才會在河川中
游就發現牠們的屍體。然而持續追蹤這些魚的行為非常困難。夏天
的育空河河水非常渾濁,魚群多在河床底層,很難目視魚群的動向
。Kocan及他的學生仔細檢驗推敲每一個影響鮭魚的變數,最
終他們認為可能是水溫變化惹的禍。在最近30年來,育空河河水
平均溫度正逐年上升,春季提前到來,河面冰層也提前消融。
不像其它恆溫動物,鮭魚的體溫是隨著水溫變化。在一份有關
魚白斑病疫情的實驗報告中得知,只要水溫升高,特別是超過攝氏
12度,魚群死亡率及得病率也會提高。Kocan在育空河畔,
花了5個夏天研究病菌,並且直接向當地漁民分享他的發現。雖然
造成不小的騷動,但他認為,早點開始跟漁民一同思考對策,總好
過浪費時間,慢慢等待阿拉斯加漁業狩獵廳審查他的報告。
假設Kocan的論點成立,那麼沿著河岸捕撈的漁民可能要
先停止商業捕撈,等待魚群回復健康,並且順利游至產卵處。可是
他突然發現研究資金將見底,因為阿拉斯加議會反對他繼續進行育
空河的研究,強行將經費刪除。Kocan表示:「我們在育空河
的工作本來就被很多人在背後議論。」他指出,阿拉斯加漁獵廳官
員Gene Sandone並不喜歡他研究的結果。「他並不真
正瞭解育空河的慘況,更不想改變他的監督管理方式。」
Sandone否認Kocan的說法,說他並未反對Koc
an對育空河的研究,但他也不太能理解漁民的苦難。Sando
ne認為,育空河的鮭魚是由於染病造成活動力下降,然後才在返
鄉的途中,被魚網或是漁船捕獲。所以,像Pat Moore這
種在河岸捕魚的漁夫就只能抓到生病的魚,因為健康的魚會躲在河
床底層,或是遠離河岸。Sandone說:「這是我的推測,牠
們並不是直接死在河道上。就算死在河道上,能有什麼影響?畢竟
漁獵處也有規範漁民捕撈的數量,好讓這些鮭魚能到產卵處繁衍下
一代。」
Sandone認為,關於捕撈數量的規範執行得一直很不錯
。「只不過在去(2007)年,我們與美加地區漁業協定的鮭魚
捕撈規範數量相比,下降了50%而已。」不過塔納納的漁民並不
認同Sandone的說法,反而覺得今年年底就要退休的San
done,還是提前退休比較實在。漁民們希望的是政府能趕快進
行研究,找出合適的方針整治育空河,並拯救北冰洋鮭魚。
西雅圖生物學家Mary Ruckelshaus已經將氣
候變遷的因素放進運算模組,想努力預測這些北冰洋鮭魚的未來。
她認為,假如人類不努力將水溫降低,將傷害減損至最小,這種魚
甚至很可能因此絕種。她說:「這就像是一個限時炸彈。如果人類
再不想點辦法,那麼這個大滅絕隨時都會爆發。」
鉅亨網 羅力元 2008-07-08 18:00:07
- Oct 24 Fri 2008 22:08
網路轉載 北冰洋鮭瘟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