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陰曆七月初七,中國傳統的「七夕」。由於「牛郎織女相會」和「七仙女下凡」兩個愛情神話故事與此節有關,中國傳統的「七夕節」也因此被稱為古代的「情人節」。但從古至今,七仙女與董永的傳說一直存在爭議,且迄今仍沒爭出結果。董永與七仙女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在一般讀者印象中,董永應該是個「窮小子」,是古代最低層勞動者形象,靠給人家打工生存,其一度家貧如洗,故父親病死後只能「賣身葬父」。
晉人幹寶《搜神記》中稱,董永早年死了母親,與父親相依為命。父親耕田種地,董永推著小車跟著幹活。後來父親死了,無錢埋葬,董永只好賣身為奴,換回錢來為父親辦喪事。此即「千乘人」董永事蹟:「少偏孤,與父居肆,力田畝,鹿車載自隨。父亡,無以葬,乃自賣為奴,以供喪事。」從幹寶所述來看,董永是個漢代農民,確是社會下層的小人物。《搜神記》是筆記小說,史上是否真有董永原型?查閱史書,漢代還真有一個「千乘人」董永。
《漢書.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記載,董永的曾祖父董忠,是漢宣帝劉詢的隨從警衛(期門)。地節四年(西元前66年),長安男子張章找到董忠,揭發已故勳臣霍光之子霍禹謀反。董忠立即上報給上司(左曹中郎)楊惲。霍禹被鎮壓後,張章、董忠、楊惲作為有功之人,均得到了朝廷的獎賞,升官加爵。董忠被封為「高昌侯」,賜千戶,後因犯法被削戶,只保留79戶。但董家從此有了爵位,其子董宏、其孫董武先後繼承位。
在漢哀帝劉欣元壽二年(西元前1年),董武因其父董宏「佞邪」,被剝免了封侯。一直到建武二年(西元26年)五月,在劉秀當了皇帝(光武帝)之後次年的「撥亂反正」中,董家才被恢復了爵位,董忠的曾孫、董武之子董永,承襲「高昌侯」。如此說來,董永在當年絕對是「有身份的人」,是位「官二代」。至於其為何淪到「賣身葬父」的地步,有人分析或與其父親爵位被剝奪、家庭突遭變故有關。
董永是個「有身份的人」,這也為古人所認同。如在山東臨沂吳白莊畫像石墓門楣上發現的一幅「董永故事」繪圖中,董永便是戴進賢冠的形象。《後漢書.輿服志下》記載,「進賢冠,古緇布冠也,文儒者之服也。」但有身份的董永與窮小子董永是同一人嗎?並無直接的說法。但董永是「浪漫青年」還是「道德楷模」?漢代《孝子傳》是其「賣身葬父」的最早版本,董永廣為現代人熟悉,是因為其與七仙女之間的愛情傳奇,董永因此在現代人眼裏,是一個走了「桃花運」的浪漫青年。
從考古發現和古代傳說來看,董永的故事在西漢即已流傳。但董永的早期形象並非浪漫青年,而是一位十分難得的「孝子」,在當時已作為公民「道德楷模」,為提倡孝道的儒家文化所讚揚和推崇。漢人劉向《孝子傳》中說得更細節化:「前漢董永,千乘人,少失母,獨養父。父亡,無以葬,乃從人貸錢一萬。永謂錢主曰:後無錢還君,當以身作奴。」這就是董永「賣身葬父」一說的最早版本。劉向的《孝子傳》已佚失,如今人們所見有關董永的文字,都是《搜神記》、《太平御覽》等作品轉引後保留下來的。有人懷疑《孝子傳》是後人託名劉向的偽作。但這種觀點顯然站不住腳,因為在漢代畫像石上已出現「孝子董永」的形象。
清乾隆五十一年(西元1786年)發現的山東嘉祥東漢晚期武梁祠畫像石中,刻繪了17幅「孝子傳圖」,其中後壁便有「董永事親」圖:畫面上有一輛獨輪車,即所謂「鹿車」。老者手持鳩杖,坐在獨輪車上,車上有盛食器皿,獨輪車停放在大樹蔭涼之下。一年輕農民手持農具,扭頭望著老者。畫面上有「董永千乘人也」、「永父」題記,明確無誤地表明,這圖中的年輕農民是孝子董永,老者為董永的父親。
除了山東境內多處發現「董永事親」圖,四川等地也發現過,雖然細節和形態有所差別,但主題大同小異。如在四川樂山柿子灣I區1號崖墓中發現的「董永事親」圖,與武梁祠畫像石中的畫面很相似:畫面左側有一棵大樹,董老父坐在大樹下的獨輪車上,樹枝上懸掛盛器;右側董永半轉過身來,一手執鋤,一手便面(扇子),為樹下的父親扇風取涼。董永能為古人所傳頌,最主要的還是因為他是孝子。在父親病逝後,「賣身葬父」則進一步強化了其「道德楷模」形象,這也是他日後收穫與七仙女愛情的前提條件。董永與七仙女的故事,正是在「賣身葬父」後發生的,可視為民俗學對其孝行的獎賞。
- Aug 14 Wed 2013 07:44
牛郎織女相會的千古傳奇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