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83735194511769153  

  《望你早歸》是楊三郎的處女作,也是成名曲,這首歌曲吐露當時台灣人民的心聲。在日本帝國掀起二次世界大戰後,首先侵入「中國大陸」後,接著又發動「太平洋戰爭」,當然螞蟻是吞不了大象,所以不得不在戰爭末期大量徵召台灣子弟充當軍伕、通譯、戰地警察、志願兵,甚至是慰安婦送往南洋、中國大陸出生入死,參加所謂的「聖戰」。流落他鄉的台灣籍日本兵,許多人不幸成了河邊白骸,僥倖生存的也成為盟軍的戰俘。戰後有些人生死不明,或者沒能夠及時被安排遣俘返回台灣,故鄉親人魂飛夢縈地思念,於是《望你早歸》觸動了眾人的心絃,雖然作詞人那卡諾並非是刻意為那個大時代而寫作這首詞。

  正值二次世界大戰,美國實行跳島戰術,打算進攻菲律賓之前,深怕日本的台灣駐兵前往支援作戰,並且進行後勤補給,於是對台灣展開一連串的漫長轟炸,躲空襲警報是當時台灣人民每天生活的必須。不過在當時中國國家領導人、盟軍亞洲戰區最高統帥蔣中正向美國提出強烈要求下,轟炸範圍只限縮在重要軍事戰略地區,否則戰後中國政府接收的台灣將是難以收拾的殘局。二次大戰以後,老百姓正從廢墟中重新建立家園,這時的唱片製作尚無法恢復,閩南語流行歌曲是借著廣播的力量而風行的,像《望你早歸》表達了因參戰流落海外的臺籍日本兵期待返鄉,道盡當時無數臺灣婦女的心聲,透過廣播的放送而引起寶島聽眾共鳴。

  直到光復之後,在國民黨高壓集權統治之下,《望你早歸》又有了新的時代義意,同時也代表著屬於台灣人民的共同悲哀。不少台灣流學生出國後眼界大開,受到先進自由民主國家的洗禮,反過頭來要求執政當局實施民主憲政,還權於民,結束一黨獨裁的局面。就在執政當局不勝其擾的情況下,於是產生了「黑名單」,讓一群為著台灣民主打拚的留學生成了有家歸不得的流亡人士,甚至遇到父母的喪禮也不得返鄉奔喪的境地。《望你早歸》成了所有台灣人共同的悲哀,也是台灣人民共同的期盼。在多年的努力下萬年國會解散、國會全面改選、解嚴法廢除,異鄉的遊子終歸故里。

  楊三郎原來只是個樂手,以吹小喇叭揚名,那時他應邀在「台灣廣播電台」(日據時代稱「台北放送局」,即今中廣前身)作表演,演藝股長呂泉生鼓勵他創作,於是他抱著試一試的心情,並要樂團鼓手那卡諾作詞。當初他還嫌《望你早歸》歌詞太俗而不押韻,但呂泉生獨具慧眼採用了此曲,在電台播出後,很快地成了人人耳熟能詳的名作。相對於台灣社會在戰後四O年到八O年代初,可以將這一時期《閩南語歌曲》的發展過程分作三個階段:戰後閩南語歌曲恢復期、混血閩南語歌曲流行時期、創作低潮的探索復興期,光復後到五十七年,臺灣首先經歷了一個恢復期。

  楊三郎,本名楊我成,民國8年(日大正8年,1919年)10月18日生,出生於台北市溪洲地區(今仁愛路附近),是一位農家子弟。6歲時隨家人遷居台北市,8歲就讀台北市「日新公學校」。由於家境清寒,17歲即自力更生,在舞廳當電梯童。18歲赴及日本,拜「清水茂雄」為師,開始了拜師為徒的習樂生涯,其間潛研作曲、編曲與樂理,接受正統音樂薰陶。21歲離開日本,赴東北「大連」、「奉天」等地,在夜總會擔任樂師。光復後,楊三郎應呂泉生之邀,於「台灣廣播電台」(今中廣前身,日治時代稱「台灣放送局」)表演,民國39年,自組樂團加入「中央廣播電台」。

  創作第一首曲子《望你早歸》即引起廣泛迴響,後再做《港都夜雨》、《苦戀歌》、《黃昏再會》等數十曲均獲好評。民國40年,在臺北中山堂舉辦「楊三郎歌謠發表會」,喜逢名作詞家周添旺,後來著名的歌謠如《秋風夜雨》、《思念故鄉》、《孤戀花》、《四季三輪車》、《臺北上午零時》、《秋怨》等都是兩人合作的結晶。晚年台語歌曲再逐被重視時,楊三郎原擬重回作曲岡位,不幸此時老病侵襲,民國78年年5月,因糖尿病引起的併發症過世,享年七十有一歲。楊三郎一生致力於藝術創作的工作,音樂幾乎就是其生命,作品很有特色卻也較難演唱,富有感情與親切。

  楊三郎可謂是一位兼具理論基礎和實務經驗的作曲家,楊三郎將通用於國際的音樂理論融合在台灣鄉土歌曲之中,算是台灣創作歌謠史上的重大突破,也讓台灣歌謠更具國際觀。若就其創作過程而言,從《望你早歸》至《秋怨》,楊三郎的曲風似乎一步一步的走回台灣鄉土的基點,並以此為創作的動力。楊三郎的歌有很強的時代性,後來的人未必經歷過那種生活,但曲調的優美,加上人性一些共通的感受,唱著它時,也就完全沈浸在歷史的氛圍裡。楊三郎的歌描述生活的旋律,實屬台灣歷史文獻上的重要資產,永和市仁愛公園中一座手持小喇叭的銅像,正是台灣歌謠創作大師楊三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ooperbm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